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笔下文学 >> 闲话中国人 >> 四 良心、义气、人情味

四 良心、义气、人情味 1/3

势利与良心

其实,比世故更可怕的还有势利。

势利与世故是不同的。表面上看,它们都是以一己之私利,为考虑问题、为人处事的出发点。但是,世故者在谋私的同时,尚能顾及他人,或顾全大局,势利者则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世故者尊重人情法则,只不过利用人情法则为己牟利,或在不违背人情法则的前提下打小算盘,势利者则从根本上违背人情法则,并对此法则起到一种破坏作用;世故者往往特别顾面子,无论如何谋私,面子上总过得去,势利者则完全不要脸面,赤裸裸地表现出对权势的巴结和对财利的追逐;世故者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可以牺牲眼前小利,甚至有意吃亏,势利者则鼠目寸光,见利忘义,在人格上也更为卑下。所以,中国人对世故和势利,也就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对于世故,是一方面批判,另方面却有意无意地加以提倡或暗中学习;对于势利,则只有批判,而且表现出极大的蔑视。

势利不但可鄙,而且有害。试想,一个人,得势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众人趋之若鹜,一旦失势,便“树倒猢狲散”,甚至“墙倒众人推”,岂不可怕?又试想,群体兴旺时,大家都来吃它用它依附它,一旦面临危难,便“作鸟兽散”,谁也不来保卫和维护,这个群体岂不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显然,一种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文化,决不会允许这种严重后果产生。

于是就有了“良心”和“义气”。

所谓良心,从字面上看,就是良善之心。但在事实上,却并非一切善心都是良心,也并非一切恶行都是“没良心”。比方说,见他人悲哀而无动于衷,见他人遇难而不思救助,就只能叫做没有“同情心”;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在公共场所胡作非为,就只能叫做没有“公德心”;光天化日之下干不要脸的事,或干起坏事来公然置舆论于不顾,就只能叫做没有“羞耻心”。这些都不能叫做“没良心”。只有那些知恩不报、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吃里扒外的行为,才被斥为“没良心”。比如一个人,先前受过别人的资助,后来别人有了困难,明明自己有能力,却不肯援手,反倒装聋作哑,作壁上观,便是没有良心。又比如,一个男子,在落难时得到一个女子的体贴和关怀,发达后却另攀龙门,甚或停妻再娶,也是没有良心的。可见,良心,是专门用于人情回报的一个道德范畴。

有良心就是有情义,就是美,也是好,合起来叫“美好”。没良心就是无情义,就是丑,也是恶,合起来叫“丑恶”。美好的事物人见人爱,丑恶的东西人见人憎,这就从心理上确立了“人情法则”。一个人,如果不通人情,不讲良心,那就是内心丑恶,不但他人憎恶(嗤之以鼻),自己也应羞愧(无地自容)。这就会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使那些“不讲良心”的人无法“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显然,良心之于人,是一种“软控制”,靠的是每个人是否“安心”。因此,一个人,无论多么“不讲良心”,也无论有多少人认为他“太不像话”,如果他自己并无“于心不安”之感,别人也无可奈何。有一次,宰予和孔子辩论守丧的事。孔子坚持“三年之丧”,宰予则认为只用一年。宰予说,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吧?陈米已经吃完,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已经改了四次(古人钻木取火,四季不同,一年一个轮回),该可以了吧?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那白米饭,穿那花绸衣,心里安不安呢?宰予坦然地答道:“安!”孔子便气哼哼地抢白说,你觉得“安”,你就去干吧!一个君子,在居丧守孝的日子里,吃着美味不觉可口,听着音乐不觉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逸,所以才不这样做。你既然“心安理得”,你就那样干好了!

宰予与孔子的这场辩论,现在看起来有点好笑。不就是一个只守一年,一个要守三年吗?也值得争?再说,宰予的话,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然而孔子却不肯讲价。因为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既然予我有“三年怀抱之爱”,则我们也应该有“三年守丧之回报”,否则便是没良心。但是,这种回报,父母显然并不能享受到它的真正好处,所以,归根结底,也仍然只是我们自己是否安心的问题。因此孔子听了宰予的大放厥词后,第一个问题便是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宰予竟然答曰“安”,孔子即便浑身气都不打一处来,也只好发脾气说“女(汝)安则为之!”一点办法也没有。圣人尚且无奈学生何,我们又能拿那些势利小人怎么样?

良心与义气

显然,仅用良心,实不足以对抗势利。更何况,势利的存在,也未尝没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是:趋利避害乃是人的本能。这可不是一句“没有良心”便可以轻易打发的。如果说,利的诱惑尚能抵御,那么,害的威胁便几乎难以抗拒。公元前265年,秦昭王为了替其相范雎报仇,诱拐软禁了赵国孝成王的弟弟平原君,要他交出藏匿在自己家中的魏相魏齐(范雎的仇敌)。赵王闻讯,为了救自己的弟弟,发兵包围平原君府,魏齐趁着夜色逃出,求救于赵相虞卿。虞卿又与魏齐一同自小路逃往大梁,希望通过魏国信陵君的关系逃往楚国。信陵君得到通报,因为畏惧秦国,“犹豫未肯见”,故意装糊涂说,虞卿是什么样的人呀?信陵君的“上客”侯嬴在旁边看不过去,便接嘴说,虞卿是什么人?是个趿着草鞋,扛着雨伞,随随便便地前去游说赵王,才见了三次,就拜相封侯,普天之下都争相结识的人。那魏齐穷途末路,求救于虞卿,虞卿不敢看重高官厚禄,解除了相印,辞掉了封爵,连夜抄小路来到大梁,只为急他人之难而求救于公子,公子却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信陵君一听便脸红了,连忙驾车赶到郊外相迎。但魏齐早已听说信陵君的留难,怒而自刭了;而虞卿遭此打击,深感“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从此郁郁寡欢,只好去发愤著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闲话中国人最新章节 - 闲话中国人全文阅读 - 闲话中国人txt下载 - 易中天的全部小说 - 闲话中国人 笔下文学

猜你喜欢: 韩三千苏迎夏全部目录赘婿岳风柳萱全部章节叶辰萧初然全部目录洪荒之功德99999999万古神帝网游之仙朝霸业铁血战士之最强兵神都市修真医圣在第四天灾中幸存薄荷酒